您当前位置: 爱真题>历年真题 > 遴选 > 2019辽宁省/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辽宁省/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01-04 16:53:31 爱真题 660

一、公文写作。根据材料作答

(一)

案例分析题一(公文处理)

材料讲述的内容主要是互联网政务,先介绍了我国网民世界第一的现状,为实行电子政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到了电子政务办公的好处,现有政务的弊端速度慢,人为操作程序不规范,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互联网+的论述,后面是开协调会,各个单位发言,有提好处的,有提增加办公人员电话费,上年纪的同志不会操作等弊端的。最后市里觉得推行电子政务,要求变“一站式服务”为“一键式服务”,要求写一篇工作推进方案提纲。(500字以内, 25分)

1.问题:市里觉得推行电子政务,要求变“一站式服务”为“一键式服务”,要求写一篇工作推进方案提纲。(500字以内, 25分)

二、案例分析。根据材料作答

(二)

案例分析题二

 材料:上级要求工作痕迹以便总结经验,然后是下级工作留痕,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主义从工作上蔓延到学习中, 日常学习照搬照抄,后面是具体的事例,某乡在微信中发布活动通知,签到等,然后将微信聊天记录打印直接作为考核材料,等等。

2.问题:请分析“工作处处留痕”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500字, 25分)

三、议论文写作。根据材料作答

(三)

案例分析题三(大作文写作)

材料1:

谷文昌,1915年10月生,原名程栓,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郭家庄人。他小时曾逃荒求乞,稍长当长工,学打石。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随军南下。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谷文昌任中共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后历任中共东山县工委(以下简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及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

东山岛东南部,原有3.5万亩荒沙滩,狂风起时飞沙侵袭村庄。吞噬田园。谷文昌到东山不久即了解到这一情况,关切地说:“不治服这风沙灾害,东山人民是无法过好日子的。要治穷,得先除害!”并研究制订了治理风沙的方案。他与县委一班人,先后8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但收效不大。他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1958年春,县委向全县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全县党政军民、男女老少齐上阵,掀起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数天时间栽上 20 万株木麻黄树。岂料,气温骤降,持续一个月倒春寒,树苗大部分冻死。谷文昌组织一个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和老农民组成的造林实验小组,亲自担任组长。

1960年夏天,全县掀起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全民造林运动。至1964年造林8.2万亩,全县400多座小山丘和3多亩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公里的海岸线筑起“绿色长城”。谷文昌还发动群众挖塘打井、修筑水库、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东山缓解了旱情。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漳州病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过谷文昌,在一篇题为《“潜绩”与“显绩”》的文章中,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15 年 1 月,与全国 200 多位县委书记座谈,在叮嘱大家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时,总书记又一次深情谈起谷文昌。

1986年,县委为了弘扬谷文昌精神,满足广大群众的心愿,决定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赶来,为他的坟墓添加一抷热土。山口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加福说:“谷书记,你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我要天天打扫陵园,为你守墓一辈子!”许多两鬓斑白的老人说:“过去刮一阵风,谷书记就一脸沙、一身汗地赶来看我们,现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

1987年7月,在茫茫林海中树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丰碑。五六十年代和他一起在县委工作过的同志相约来到碑前,栽下8棵青松。面对丰碑,他们重复着谷文昌经常说过的话: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回乡探亲的海外同胞,亲眼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巨变,恭恭敬敬地前来瞻仰:“共产党真了不起,把人间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丰功伟绩,足以雄视百代。”每逢清明、春节等尊老敬宗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 先祭谷工,后祭祖宗”,许多人带着朴素的感情到碑前缅怀:“谷书记,你领导我们战胜贫困,送走穷神,我们不会忘记!”

材料2:

寨罕坝是蒙汉混合用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围场县境内。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清朝末年,由于国力衰退,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围垦,加上日本侵略者掠夺,山火不断和过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大片森林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已经变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荒原。1962年2月,国家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工程。当年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8%,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多万亩树木全部被毁。1980年夏天,塞罕坝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面对困难和灾难,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为了技术攻关,他们把家从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他们含着眼泪清理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就这样,通过三代塞罕坝林场人55年的艰苦奋斗,成功营造了万112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到80%,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现在,塞罕坝资源总价值超亿过150元,在创造了大量劳动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55年过去了,高寒湿冷的气候和常年超高强度的劳动,让许多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去世的职工平均年龄只有52岁。当年的寒罕坝也曾是全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有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但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的子女没有一个考上大学,他们却无怨无悔。

2017年8月28日,学习宣传河北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赛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柄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场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材料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清晰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4:

“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是流传在甘肃武威市古浪县的一首古浪老调,讲述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6位当地老汉和他们的后人共同治理八步沙、守护家园的故事。

八步沙是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内陆沙漠,总面积7.5万亩。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的农田、道路常常被黄沙埋没。1981年春天,古浪县土门镇6位农民在勉强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军八步沙,组建了集体林场。

这6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六老汉”,他们分别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源,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6位老人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为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

六老汉的头发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当地村民有个形象的说法,“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

“种上庄稼,一场大风就被沙埋了。风沙逼得人跑,我们不去治理,将来子孙怎么办?”当年治沙年龄最小的张润源老人今年已77岁,他回忆说:“当时,我们6人都是各村的干部和党员,商量几次后就硬着头皮上阵了。”

想法虽好,但治沙不易。六老汉居住的土门镇距离治沙点7公里,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安营扎寨”,挖个沙坑铺上被褥算是住房;放3块砖支一口锅,烧点开水,就着炒面吃。披星戴月在沙丘上栽植花棒、榆树和沙枣,好不容易造林1万亩,第二年春季,一场大风后六七成的树苗被刮跑了。

通过观察,六老汉发现草墩子旁边种植的树成活率高。此后,他们摸索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工程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在沙漠里植树,三分种,七分管。为了保护好治沙成果,防偷牧、防盗伐、防火情,他们6人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时刻保护着脆弱的植被不被破坏。

秋季压沙活多任务重,六老汉各自回家动员家里人“参战”,6户人家40多人齐上阵,年纪最小的仅有十几岁。1981年,石满老汉的儿子石银山只有11岁。他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治沙的艰辛:“先挖个地窝住,后来塌了。又挖个窑洞,老爷子们在窑洞里坚持住了一年多。1983年,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才修建了3间住房。”

八步沙的树变绿了,六老汉的头发也白了,1991年、1992年,贺发林、石满老汉相继离世,后来郭朝明、罗元奎老汉也去世了。第一代治沙人走了4个,剩下的2个老了也干不动了,但八步沙还没有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于是六老汉的孩子接替他们,成为第二代治沙人。

三代愚公意志坚,定叫黄沙换绿颜

1983年,郭朝明老人生病干不动了。他让31岁的儿子郭万刚辞掉在土门镇供销社的“铁饭碗”,回家治沙植树。

“其实,我不想放弃工作,但老人家一直坚持,最后拗不过,就回来了。”郭万刚说,来了几年以后,看着自己种的树慢慢长大,就舍不得走了,一坚持就是36年。和郭万刚一样,石银山从父亲石老汉手里接过治沙担子的时候只有22岁。如今49岁的石银山已经两鬓斑白,他感叹地说:“你看,当年的娃娃也快成老汉了,但是八步沙更绿了。”

当昏倒在树坑旁的贺发林老汉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肝硬化晚期,在这之前,老汉忍着痛种了人生中最后几棵树。住院后他对儿子说:“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

罗元奎老汉的儿子罗兴全告诉记者:“老人们走的时候说了,无论多苦多累,我们6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要把八步沙管下去,这是老人们的约定,也是我们的责任。”

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他们6人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继续带着当地群众干,不仅治沙队伍壮大了,治沙工具和技术也先进了。“现在条件好多了,比起父辈‘一棵树一把草’的方法,我们现在主要是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这些方法速度快、效率高。”郭万刚说。2016年,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和当地一名大学生陈树君来到八步沙林场工作,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经过三代人多年的治理,如今八步沙已成为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8公里多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至20公里。

“以前是沙海,现在一到夏天就成了花海。”郭万刚看着风中摇曳的灌木树枝感慨,“如果当年老汉们不治沙,现在不知道成啥样子了”。

当年治沙为生存,如今沙漠兴产业

八步沙得到了根治,但八步沙林场的治沙人却始终没有闲下来,他们开始探索如何从治沙中获取经济效益,这是老一辈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治理沙漠几十年,经验比较丰富,技术相对成熟,很多地方的绿化工程都愿意交给我们来做。”郭万刚认为,治沙不仅要有生态效益,还要有经济效益,这样林场才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

2003年,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严重地段,距离八步沙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挺近。10多年过去了,六老汉的后人们在三大风沙口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郭万刚说,国家不断加大对生态项目补助力度,让八步沙的治沙人信心更足了,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职业治沙队伍。

近年来,八步沙林场先后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干武铁路古浪段等植被恢复工程,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还增加了当地百姓收入,林场职工的年收入从以前的2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5万元。2015年,他们又承包了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治理任务,管护面积15.7万亩。

“打草方格压沙,一个人平均每天有15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的郭万刚依旧每天在各个治沙点上奔走。3月下旬,在甘蒙交界处的十二道沟沙漠,他带着130人的队伍正忙着打草方格,“再过半个月,天气一暖就可以撒草籽、种树苗了”。

除了治沙,郭万刚他们也在探索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路子。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他们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了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5000亩,还有枸杞、红枣7500亩,帮助贫困移民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搬下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现在肉苁蓉已经长出来了,再过一两年就能看到效益。我们还发展了林下养殖产业,正在申请‘八步沙溜达鸡’商标。”郭万刚说,林场面临破产的时候,都没伐一根柴、没拔一棵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好的生态,才会有好生活”。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向沙漠要“效益”,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人们凭借“让荒漠变绿洲”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治沙奇迹。

3.问题:以“弘扬治沙人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题,写一篇策论文。(1000—1200字)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