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爱真题>历年真题 > 遴选 > 2018重庆市遴选公务员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重庆市遴选公务员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01-07 21:07:42 爱真题 956

一、公文写作。根据材料作答

(一)

一、讲话稿写作(15分)

材料:某市在准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一次重温入党誓词的主题党日活动,请梳理市领导的讲话要点。

1.问题:市政府开展县级以上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市政府办公厅要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一次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你作为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写出领导讲话稿要点。(400字以内,15分)

二、案例分析。根据材料作答

(二)

二、材料分析

材料:重庆石柱:五大路径夯实可持续脱贫基础

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22日电(通讯员 谭华祥) “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中的重中之重。”6月15日,全国产业扶贫(重庆石柱)现场会在风景秀丽的重庆市革命老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城召开,该县县委书记蹇泽西在交流发言时说,近几年来,石柱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产业扶贫放在扶贫攻坚中最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一个目标: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产业收入。经过不断创新,目前,石柱县已建立起五条产业扶贫的路径。

路径一:用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户

石柱县南宾街道黄鹤村是石柱辣椒主导产业的主产区之一,在产业扶贫中,街道和村里利用这一主导产业,将全村的102户贫困户进行覆盖,使这些贫困户靠辣椒产业有了产业收入。

在用辣椒产业覆盖贫困户中,村里首先帮助60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利用自家的承包地种植起辣椒,然后又从技术上进行“定点”指导,使贫困户种植的辣椒能够有好的产量。在销售上,村里与辣椒合作社达成协议,由合作社以不低于每斤1.5元的保护价,全部收购贫困户种出的辣椒,让贫困户的辣椒不愁卖,能够有稳定的收入。

石柱是全国有名的辣椒生产县,全县辣椒种植面积有30.3万亩,全县85个贫困村中,有33个村都在这一主导产业区内。因而,在扶贫中,县里也将这一产业作为这33个贫困村产业扶贫的主要产业之一。

对进入辣椒主导产业覆盖的贫困户,在种植辣椒中,县里采取了从资金上扶持、技术上定点指导、销售上由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包销的方式,保证贫困户种植辣椒的收入。

据统计,辣椒这一主导产业已覆盖全县7219户贫困户(包括非贫困村),使这些贫困户每年从辣椒产业中获得的收入户均达到了1万元以上。

除辣椒产业外,石柱还利用县内的黄连、养兔等主导产业,覆盖产区内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2016年,全县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直接发展种植业5.35万亩、养殖业30.1万头(只)。

路径二:用优势资源发展扶贫产业

黄水、鱼池、石家至冷水一线的高山纳凉休闲旅游资源,是石柱的优势资源。在产业扶贫中,石柱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路径。

这一路径的具体产业扶贫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县旅游部门和乡镇,在乡村旅游带内,直接扶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等,从事乡村旅游接待,增加收入。如鱼池镇团结村贫困户李传生在县和镇里的扶持下,利用自家房屋办起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后,年纯收入已超过2万元。目前,团结村已经开始接待游客的28户乡村旅游接待户中,有16户是贫困户。

一种是通过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贫困户为乡村旅游生产农副产品,使贫困户成为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以“梦里荷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例,这家合作社与一家旅游龙头企业合作,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产销协议,将农产品需求量按照贫困户生产能力,分配到每户贫困户生产,由帮扶干部负责技术指导,种植蔬菜瓜果、养殖土鸡土鸭等农副产品。然后,再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安排专人专车,统一组织收购后交付企业,代购人不收取一分钱利润。2016年,合作社就收购农副产品52.8万元,为113户贫困户户均创造直接收益4000元以上。

据统计,目前,石柱利用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和进入旅游产业链,实现增收的贫困户已达2000余户。

除利用旅游资源外,石柱还利用中药材、高山优质果蔬等资源发展起扶贫产业。

路径三:建立新型经营主题带动扶贫产业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产业扶贫中,石柱县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石柱恒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粮+药”、“林+药”的种植方式,带动贫困户种植百合、前胡、紫菀、桔梗等中药材。在具体扶助方式上,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和收购合同,并由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负责收购全部产品。

这一方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难题,能够有稳定的产业收入。

石柱万安街道沙谷村有25户贫困户在合作社的扶持下共种植了百合87亩。2016年,这些贫困户户均种植中药材收入达到10069元,贫困人口人均从种植中药材中的收入达2026元。

2017年,这家合作社已在全县18个贫困村中,与2158户贫困户签订了总共5395亩中药材的种植和收购协议,预计今年能产中药材2000吨以上,贫困户户均可从中药材种植中收入2万元以上。

石柱建立的这种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路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石柱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共有876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通过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14种产业扶贫带动方式,覆盖带动全县16145户贫困户有了产业收入。

路径四:建立四种资产收益模式扶持扶贫产业

贫困农民可以不直接参与产业经营,但也可获得产业经营的稳定收入。这是石柱产业扶贫中在投入机制上的创新。

从2016年10月开始,石柱县开始推行股权收益、基金收益、信贷收益、旅游收益等,将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进行“捆绑”发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方式,全县整合了数亿元的产业发展资金,让贫困户从这些资金中获得“股份”,获得稳定的长效收益。

石柱建立的这4种“捆绑”式资金收益扶贫方式是:

——股权收益扶贫。由县上整合涉农资金,建立财政投入股权化资金8000万元,实行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分红。其投入对象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股权分红享受对象是贫困户。农业经营主体向贫困户发放股权证。

——基金收益扶贫。县上建立1亿元的资产收益扶贫专项基金,由县国有资产监管中心委托兴农担保公司具体负责管理。基金的申请对象为农民合作社及参与产业扶贫的各类企业。收益对象主要为全县的重点贫困户。

——信贷收益扶贫。由县扶贫办与相关银行建立扶贫合作关系,在该行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专户。银行按照风险补偿金的10倍,向由贫困户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帮扶贫困户的经营主体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扶贫信用贷款。

——旅游收益扶贫。从2017年起,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此专项资金用于“捆绑”带动贫困户的乡村旅游业主,每“捆绑”1户贫困户,按2万元进行补助。

石柱县扶贫办负责人说,这4种收益扶贫方式所投入的资金全部到位后,可覆盖上万户贫困户。而从这4种资金收益扶贫方式所“捆绑”的贫困户都不参与经营管理,也不承担任何债务责任,只享受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

路径五:“一户一策”帮助贫困户发展

石柱县南宾街道扶贫办干部夏杰结对帮扶黄鹤村贫困户李贵虎,他根据李贵虎家有养殖山羊的条件,为李家制定了养殖山羊的产业发展计划,然后又从产业扶贫资金、技术、销售上进行帮扶。

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16年底,李贵虎家的山羊养殖产业已发展到养羊130余只,价格也卖到了11元一斤,靠养山羊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产业扶贫中,县里对所有具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都由结对帮扶的干部根据其具体的条件,制订了‘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计划。”石柱县扶贫办负责人说,目前,这些产业发展计划都已实施,绝大多数已收到了实效。

经典案例

一项养殖产业助一个村脱贫

2012年5月,石柱县大歇镇龙泉村在广东打工的廖洪福回乡,将集体500亩荒芜了多年的牧草地流转过来,创办起龙洞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牛羊。

2016年,他自筹资金,买来10头西门塔尔母牛、25只黑山羊母羊发放给了30户贫困户。同时,他与贫困养殖户签订了代种(牧草)代养(牛羊)协议,使贫困户种出的牧草、养出的牛羊能够有销路。

在为贫困户提供种牛和种羊后,公司又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牛羊人工授精,免费进行畜病治疗,为牧草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技术指导。

牛羊产业为贫困户找到了稳定增收的项目。2016年,养殖牛的贫困户每头牛都产了一头犊牛,收入5000元以上;养母山羊的贫困户通过产羊羔的收入,每户都收入了3000元以上。而农民将地用来种牧草卖给公司,每亩的纯收入也达到2000元以上。

“对于村里没有能力养牛养羊的贫困户,我利用县里扶贫产业投入股份化方式,让他们有了产业分红收入。”廖洪福说。

2016年,县扶贫办将8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以股份的方式投放到他的公司中,有63户贫困户从中获得了股份,每年的固定分红总共不少于2.4万元。今年,县扶贫办又为他的公司投入90万元,又有45户贫困户从中获得股份并每年分红,贫困户分红期限为5年。

目前,通过自己养殖和股份分红,龙泉村的贫困户都有了稳定的牛羊养殖产业收入。龙泉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为可持续脱贫夯实了基础。

一座旅游山庄为数百贫困户带来三项收入

石柱石家乡石龙山庄度假村是一家乡村旅游企业,近两年来,县扶贫办以这家企业为载体,通过扶贫引导资金的注入,带动起数百户贫困户从乡村旅游产业中获得稳定的收入。

石家乡政府先组建一家旅游专业合作社,吸引贫困户参加。然后,由县扶贫办给予108万元的乡村旅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将这笔资金作为投资投入到石龙山庄度假村有限公司,贫困户实行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

2016年,共有209户贫困户总共分红28.66万元,户均分红1371元。同时,贫困村共获得集体分红2.26万元。

贫困户除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分红外,还可到山庄打工,获得务工收入。乡里与山庄商定,山庄每年所需的用工岗位必须首先满足贫困户的务工需求。贫困户中5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到山庄务工,月工资不低于1800元。2016年,就有40多个贫困家庭到山庄从事务工,获得务工收入18万余元。

石龙山庄为贫困户带来的第三项收入是种植和养殖农副产品。根据山庄接待游客对农副产品的需要,由合作社安排贫困户分别种植大米、蔬菜,养殖土鸡土鸭和猪羊,并由山庄收购。

2016年,石龙村贫困户周龙生按照合作社的安排,饲养山羊55只。

建立产业长效扶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

“产业是长效扶贫的重心,也是可持续脱贫的基础。”石柱县县长左军说,在深化产业扶贫中,石柱通过不断探索,建立起了产业长效扶贫机制,为可持续脱贫夯实基础。

从去年以来,石柱就开始在三方面建立产业长效扶贫机制。

一是解决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弱、贫困户增收渠道窄等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其原有的带动方式单一,其带动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使贫困户增收渠道不宽。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石柱县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拓宽带动面。

目前为止,石柱通过总结筛选,结合本县实际,已确立了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然后引导经营主体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14种产业扶贫带动增收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

目前,通过积极有效的推进,该县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县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已培育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6家、典型示范户1000余户,覆盖带动16145户贫困户。

二是解决贫困户中产业经营能力弱,特别是失能弱能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问题。

在贫困户中,有相当部分都因劳动力、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原因难以直接从事产业经营,就是种出或养殖出产品也常常因市场问题而难以获得好的收益。针对这一状况,石柱创新建立“1+4”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将政府和金融扶贫资金以股权的方式投入到新型经营主体中,让贫困户通过股权获得产业发展的分红收入。

这“1+4”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全县可集聚数亿元的资金,让上万户贫困户当上“股民”,并获得稳定的产业发展分红收入。

目前,石柱全县已投入2910万元,已使582户贫困户持有股份。其中130户贫困户已在2016年分红13万元,户均分红1000元。

三是发展新型产业,扩大产业覆盖面,拓宽贫困户产业增收的渠道。

该县鼓励各乡镇(街道)根据自己的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新的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的渠道。全县整合产业扶持资金2亿元以上,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产业,并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增收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

2.问题:请根据材料梳理出石柱县扶贫经验,供全市扶贫工作会议上推广。(15分,300字以内)

(三)

三、案例分析

材料1:

 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的难度大。一是各地普遍存在村党组织书记“能者看不上、弱者干不了”的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虽然县(区)党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在想方设法选配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但仍有“一厢情息”和“空筑凤巢凤不来”的无奈。二是现有的一些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发挥得不好。有的不熟悉基层党务工作、不会抓觉建;有的自己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思路不新、措施不多、办法不活、成效不佳;有的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维护和谐方面得过且过、应付搪塞。三是一些乡镇不注重在村里发现和培养优秀年轻人,选用人视野狭窄。有的村“两委”班子就几个人“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后备人选不足,工作停滞不前。四是选派的第一书记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市、县(区)部门舍不得派业务骨干去驻村;有的第一书记未按要求的时间驻村开展工作,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只停留在送钱送物等常规性工作上,没有站在加强基层党建、推动产业发展和实施精准扶贫的层面来协助村上开展工作。 

材料2:

 随着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就业,留守下来的妇女、儿童、老年人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如何让他们更强大、更健康、更快乐,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话题。农村劳动力逾六成为妇女新型主力军需更强大。

 “妇女不止顶起半边天。目前,农村妇女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全国人大代表、原全国妇联副主席陈秀榕认为,新形势下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和她们的农业主力军地位不相适应。

 陈秀榕代表说,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全国妇联万名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18岁至64岁的女性中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仅占18.2%,中西部地区的比例更低,仅为10%。

 目前,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妇女仅占农村妇女总数的41%。“缺技术、缺项目、缺资金”成为制约农村妇女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其中的妇女领办者、带头人迫切需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陈秀榕代表认为,新时期的主力军需要“新装备”

 据她介绍,全国妇联与农业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曾经联合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妇女参加培训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但调查发现,有些地方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的比例不足30%。

 陈秀榕代表建议,尽快建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体现对农村妇女的支持;在现有农业培训项目中确保女性参训比例;农业等相关部门在涉农项目、信贷发放、土地使用、农业补贴等方面鼓励井支持职业女农民发展

 留守儿童“亲情饥渴”未来生力军需更健康“福建泉州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员工,他们在城市打拼,却不得不把一些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爷爷奶奶照看。”全国人大代表、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丁世忠认为,留守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他们的“亲情饥渴”问题不容回避。

 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多万,与2005年相比,留守儿童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和大龄留守儿童数量则在减少。目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重庆等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近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起居住。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隔代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养成等方面的偏差,应该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机制,让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丁世忠代表说。

 丁世忠代表建议,在财政拨款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区域予以倾斜;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库;对部分父母长期外出的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特困家庭留守儿童实施倾斜性政策;设立“留守儿童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团体更多关注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老无所依”农村养老模式需改变。“全国80%的民营医院都是我们莆田人创办的,很多年轻入为了事业奔波在外,村里有些家庭只剩下两个老人一条狗。”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歧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曾云英说,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她举例说: “我弟弟带着老婆孩子去湖南打工,60多岁的妈妈和80多岁的奶奶留给我照顾,此外我还要照顾婆家两个60多岁的老人,如果不是我留在村里,他们也要变成空巢老人。”

 曾云英代表注意到,部分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庭,若有老人就是雪上加霜。一些民众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较差,漠视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曾云英代表建议,相关部门要研究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养老模式,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化养老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要加大养老资金投入,扶持福利院、敬老院等精品养老服务项目;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材料3: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把支农惠农补贴视为“唐僧肉”,随意冒领、截留、私分,甚至群众的救灾救济和低保款等“救命钱”也恶意贪占,侵占集体“三资”、谋取私利的大有人在,在征地拆迁、安置房分配、项目申报中肆意敛财屡见不鲜,通过涉农工程项目招标利益寻租贪污受贿时有发生,与监管服务对象有不正当利益往来成为“潜规则”,弄虚作假,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失职读职更是不胜枚举。

 “小官巨贪”、“村官腐败”为什么频频发省?

 当前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较低、党性不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群众意识缺乏,自我制约能力较差,一旦有可乘之机,就有人向涉农领域伸手。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混乱,涉农资金运行过程监控欠缺、监管责任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健,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权力徇私空间大,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群众无从监督和维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滞后,管党治党相对薄弱,对党员干部教育监管缺位,涉农领域违法违纪惩戒力度不大,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频发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众对党的信任,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是最直接、最致命的。“解决老百姓身边的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群众的“最期待”。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最为痛恨。群众利益无小事,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危及着农村政局稳定,这种“苍蝇”腐败的恶果绝不亚于“老虎”,必须高度警惕,尤其是要做好预防和惩治工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十八大以来的历次中央纪委全会,都把治理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工作报告在继续强调“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同时,并提出将其作为“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部署。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老虎”、“苍蝇”一起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压倒性政治任务。

 惩治农村基层贪腐,必须多管齐下,综合发力。一要压实责任,强化教育。全面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 ,认真履行“一岗双责” ,通过廉政谈话、约谈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监理和纪律约束,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居书记、主任、会计“三大员”的党性修养。二是标本兼治,规范源头。加大对涉农资金运行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涉农部门规范涉农资金运行程序,做到操作规范、手续完备、材料齐全,防止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涉农腐败问题的发生。三要突出重点,靶向治理。强化对涉农资金阳光规范运行的监督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核查,以进村入户走访、电话随访等形式畅通涉农领域问题线索反映渠道,让惠农政策走好“最后一公里”。四要严明纪律,严肃问责。将涉农领域腐败问题列入纪律审查重点,加大惩治力度,采取问题线索优先初核、违纪案件直查快办的方式,坚决查处,绝不姑息,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遏制涉农腐败现象蔓延。

材料4:

 农村“青年党员发展难”是农村基层党建的“掐脖旱”,引起和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并最终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当下农村几乎半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中青年农民党员也大多离开村子外出,村庄逐渐演变为留守老人的“空心村”,造成党员老龄化问题愈益严重。个别农村党支部,几乎成为老人俱乐部,长期不发展党员,基本党内活动难以开展,“三会一课”无法坚持,缺乏活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

 创新年轻党员培养发展机制。党支部要把年轻党员培养发展作为主要责任和政治任务,不断加大培养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力度,实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战略工程,把文化程度高、品质优秀、综合素质好的年轻人吸纳入党,培养成才,担当重任,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推动党的农村事业接续发展。许多地方进行“把农村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的“四个培养”取得很大成效,应该进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并成为制度化。“两支队伍”建设重在培养,党支部要重视树级后备人才的培养,党支部书记也要注意培养接班人。要拓宽视野、拓展渠道,注重从外出务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企业老板、致富带头人中发掘人才,把发展青年农民入党作为培养党在农村接班人的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建立农村基层吸引人才的机制体制。农村基层工作压力大、生活条件差、发展空间受限,往往阻滞着人才流动。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建功立业,既要大力倡导基层工作光荣的理念,又要切实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使美丽乡村建设事业真正成为吸引青年大学生奋斗创业放飞梦想的乐园。在一些地区可以试行建立大学生基层津贴增长机制,设立大学生农村基层人才专项补助基金等,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一番事业。推行“大学生村官扎根计划”适当延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年限,如将现在的两年适当延长至四或五年。针对当前农村实际,要拓宽吸引农村人才的视野,既要设法把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农民吸引回来,也要立足将现有在村青年农民纳入新型农民培育和优秀人才培养中,围绕和结合这些工作过程,抓紧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养,从而拓宽青年党员发展渠道。在干部培养选拔方面,也应确立“基层是基础”的观念,进一步突出基层工作履历的重要性,让基层真正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摇篮。此外,还应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配置,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的工作生活环境,以优质资源下移、工作重点下沉的机制保证党员干部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农村基层,建设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材料5:

 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得靠基层干部来落实。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组织的核心是党在农村的执政骨干,是农村党员群众的带头人和主心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一肩挑”靠书记,“哥俩好”同样靠书记。选好配强一个支部书记,就能带领好“两委”一班人,建好一个村。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领导责任在县委,具体落实靠乡镇。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发力,要以具体实在的措施,突出选好、用好、管好这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来源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提高他们执行决策的能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不仅从本村的致富带头人、现任村干部、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特别是回乡创业青年党员中选拔,还可以鼓励从本村走出去的退休觉员领导干部回村任职,可以通过跨村任职或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办法配齐配强。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要在党组织领导下,发挥职能优势,做好从农村优秀青年和妇女中发现培养农村“两委”带头人的工作

 完善第一书记选派制度。第一书记制度是解决当前两个关键难题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结合实际,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出发,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派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主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主要职责任务是帮

 助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良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健全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机制。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各级干部队伍培训规划,通过培训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掌好信念之舵,把住廉洁之关,特别是要增强党支部书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四个意识”,明确村党支部书记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的工作职责,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本领,强化廉洁履职意识,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探索强化政策激励机制,拓展基层干部发展空间。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上要信任,工作上要依靠,生活上要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同农民真接打交道,是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认真落实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有关规定,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以农村党支部为主体和主角,全面解决“青年党员发展难”和“支部书记选任难”两个关键难题,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把农村党支部建成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青年党员发展难和“支部书记选任难”是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放到推进农村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和解决,同时,也以解决这两个关键难题来引领和深化农村改革。因此,这两个关键难题的破解,必将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更高层次,也将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新的境界。

材料6:

 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较低。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能力素质、党员意识等状况,决定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发挥,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基房于部趋于老龄化,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由于少数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的力度不大,不注意培养青年干部,导致村干部难选难找,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不稳定,农村党支部形不成核心、聚不成合力,极少部分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组织协调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组织观念弱化、‘双带’能力不强、对搞好农村工作缺乏信心和勇气”。

材料7: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干部选拔对于整个干部系统、对于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影响甚大,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本该以“选贤任能”为目的的工作,在不少地方变了味。

 “有的干部身上有那么多毛病,而且早就有群众不断反映,但那里的党委和组织部门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没当回事,让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被提拔起来,岂非咄咄怪事! ”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带病提拔的问题。

 查阅巡视“清单”,可以发现正是这样的“咄咄怪事”却几乎出现在了所有被巡视省份--“突击提拔”“任人唯亲”“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等干部选拔的不正之风普遍存在,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江苏、山东、河南等地“买官卖官”,河北“档案造假”,广西“涂改档案甚至造假骗官”等问题。

 “这种现象反映了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及时跟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分析认为,“必须加强对于自下而上的干部选拔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将群众参与真正落到实处,如民意测评等好的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利用好了才能选出人民真正满意的好干部。”

 与此同时,四轮巡视的反馈意见显示,“小圈子”文化在一些地方盛行,如,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 ,四川“官官勾结、权权交易”,黑龙江“重人情、拉关系、不讲原则” 针对河北“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的问题,中央第六巡视组组长王正福在向河北反馈意见建议时,首次提出了抵制“山头主义”。“山头主义”,可以说是“小圈子”文化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一旦形成,就会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政令不通,而且会增加腐败风险,易产生腐败窝案。这一点,已经被山西的“塌方式腐败”所证实,领导干部之间错综复杂的“小圈子”关系导致山西反腐“拔出萝卜带出泥”。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中央多次提出,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但有些地方的政治生态不好,导致“不进圈子就进不了班子”的潜规则流行,对干部选拔产生了逆淘汰的恶劣影响,反过来又助长了“小圈子”文化的流行,“必须大力整治小圈子 ,彻底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官发财本应两道。“官商勾结”“小官巨腐”“领导干部插手工程项目”,一些领导干部用手中权力为自己或为子女亲属深掘“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发改委已经有11名干部被查处,这其中尤以煤炭司司长魏鹏远家中的2亿元现金强烈刺激着公众的神经。权力与金钱一旦挂钩,其腐败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四轮巡视过后,将有多少干部因“权钱”问题被查处尚不得而知,然而透过巡视”清单”,可以确定的是,一些地方政治生态亟须净化,尤其是以权谋利、权钱交易的突出问题需大力整治。

 巡视反馈表明,在一些地方政治生态中,以权谋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少领导干部“亲力亲为”,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如广东、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有的领导干部则利用职权插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等项目,仅从2014年第二轮巡视中的10个省区市中就有8个涉及土地和城建项目的以权谋私,便可看出这一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为子女亲属谋利,涉及这一问题的省份达到了10个,分别是上海、河北、黑龙江、新疆、山东、宁夏、广西、江西、广东、湖南,在32个被巡视单位中占比近1/3。

 对于这种现象,辛鸣认为, “这种‘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问题之所以普遍产生,一方面有其历史大环境的原因,一直以来,地方都是在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发展经济的,领导干部难免会有这样那样插手工程项目等经济发展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来干部权力不受制约,许多干部逐渐把权力变为谋利的工具,习惯于‘把权力变现’。”

 此外,基层腐败问题亦不容忽视。北京“小官巨腐”,广西“基层干部‘苍蝇式’腐败”,海南“基层反腐败斗争形势较严峻”,天津“农村基层腐败不容轻视”,江苏“基层权力寻租机会较多、空间较”。多个地区存在小官贪腐“苍蝇式”腐败问题,表明有些基层政治生态也不容乐观。

 “在基层由于干部手中掌握的资源较多,而监管相对较弱,容易出现小官贪腐。”杨光斌说“基层腐败问题因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感受更加深刻,必须高度重视基层腐败治理。”

材料8:

 “前段过节杀了招待亲戚了!”

 西部某县基层干部孙玉(化名)面对扶贫中是否存在“包办”的提问,先讲了一个自己的帮扶故事: ”我给贫困户送去了猪仔让他养,过了俩月回访,一问才知道被吃了。”

 孙玉所在的县,交通非常不便,从县城到帮扶村落,最远的需要耗时三四个小时。”有的干部本职工作就特别忙,选派扶贫之前没时间调研谋划。包办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并不普遍,但也不是个例。”孙玉说。

 就举盖房的例子,部分住危房的贫困户没有经济能力盖房,但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当年底就要实现脱贫,而且必须住上安全房。咋办?独村扶贫干部不得不替贫困户垫资盖房,更有甚者,遇上个压根不愿意建房的村民,扶贫干部只能亲力亲为。“个别群众不积极,工作又有要求,基层干部不得不出钱出力、一力承担。”孙玉说。

 包办心态的出现,跟现在脱贫攻坚的考核方式也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地方对于扶贫结果卡得很严,‘不摘贫困帽就摘官帽’‘不脱贫致富就不调岗’在这种考核压力下,不排除有的干部采取‘非常规措施’。”孙玉还听说,有驻村扶贫干部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了几亩地的庄稼,平时庄稼地都是干部或者别人在料理,等上头考核通过后,这片庄稼地也渐渐荒废了。困户的生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数据上倒是脱了贫”。

 还有些贫困户压根就不想改变生活。孙玉介绍,在他所在的县,有的群众虽然住着危房,但觉得“有酒有肉,日子挺好”。他说: “发展产业,说到底还是要有人‘干’,可有些贫困群众就是不想干,也很难做通思想工作,我们也是有苦难言、有劲难使。”

3.问题: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央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是任务的落实者。请归纳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求不限于材料。(400字以内,20分)

(四)

四、策论文写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4.请根据第四题材料中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供领导参考。(800字左右,40分)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