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爱真题>历年真题 > 专升本 > 海南 > 2022海南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2海南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11-12 12:22:17 爱真题 520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庄子是战国时期______国人。

A.楚    B.宋    C.邹    D.鲁

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左传》    D.《春秋》

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

A.《楚辞》    B.《乐府诗集》    C.《诗经》    D.《古诗十九首》

4、下列关于《文心雕龙》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

B.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

C.鲁迅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

D.作者是刘向,全书共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

5、下列作家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______

A.柳宗元    B.苏辙    C.范仲淹    D.王安石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存在的词类活用现象是______

A.名词作动词    B.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7、下列诗人与诗歌的艺术风格对应正确的是______

A.陶渊明——质朴自然    B.辛弃疾——沉郁顿挫

C.杜甫——豪放飘逸    D.李商隐——平易晓畅

8、《秋天的况味》的作者是______

A.王小波    B.林语堂    C.张爱玲    D.汪曾祺

9、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张爱玲的小说______

A.《琉璃瓦》    B.《半生缘》    C.《倾城之恋》    D.《金锁记》

10、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全部对应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高老头》——司汤达——法国——长篇小说

B.《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苏联——短篇小说

C.《项链》——莫泊桑——法国——短篇小说

D.《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西班牙——短篇小说

二、填空题

(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1、《论语》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基本典籍。记载了______及其弟子的言行。

12、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3、西汉汉元帝时期,______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呼韩邪单于。

14、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是柳宗元与______。

15、______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16、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下一句是______。

17、《史记·刺客列传》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是______。

18、鲁迅创作的小说集有《______》《彷徨》《故事新编》。

19、《______》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

20、《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是______的小说代表作品。

三、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21、简要概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种境界。

22、简要概述艾青《北方》的感情基调。

23、简要分析《临江仙·夜归临皋》中有“趣”的笔墨。

24、简要分析《我的四个假想敌》中“我”的矛盾心理。

四、阅读分析题

(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

司马迁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有删改)

25、“吾去大军数十里”中的“去”是什么意思?

26、请将“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翻译成现代汉语。

27、“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中的“坚”是什么意思?

28、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李广的形象?

29、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怎样的个性特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寒风吹彻(节选)

刘亮程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觉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快磨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多少个冬天积累起来的彻骨寒冷?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蹬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怎么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话,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

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散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奶奶也是死在多年前的冬天。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的人生距离,我感受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有删改)

30、文章第一段写“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2、“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同?

33、文章结尾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34、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

五、写作题

(40分)

35、二曰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吾国学子,承举子、文人之旧习,虽有少数高材生知以科学为单纯之目的,而大多数或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及格,有取得毕业证书之资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媛媛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于是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阂矣。

基本要求:切合题意和文体要求,立意积极向上,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数不少于800。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