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爱真题>历年真题 > 专升本 > 天津 > 2018天津专升本语文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8天津专升本语文基础真题及答案

2024-10-28 17:18:00 爱真题 368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采用的论辩技巧是______

A.攻击对方论据

B.攻击对方论点

C.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D.请君入瓮,迂回曲折

2、陶渊明《饮酒》(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中的“真意”不包含______

A.官场之达    B.人生真谛

C.自然之趣    D.田园之美

3、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于唐代文学家的是______

A.韩愈、苏洵    B.欧阳修、曾巩

C.韩愈、柳宗元    D.柳宗元、王安石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是______

A.词牌    B.题目

C.首句    D.序文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塑造刘邦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_

A.烘托    B.对比

C.类比    D.联想

6、《三国演义》对黄巾农民起义所持的态度是______

A.支持    B.赞赏

C.诋毁    D.中立

7、刘开《问说》阐述了学与问之间的______

A.相反相成的关系    B.相辅相成的关系

C.彼此对立的关系    D.互不关涉的关系

8、郁达夫和徐志摩分属的现代文学团体是______

A.文学研究会;左翼作家联盟    B.雨丝社;创造社

C.创造社;新月社    D.新月社;学衡派

9、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最着力刻画的形象是______

A.土地    B.鸟

C.暴风雨    D.河流

10、小说《拣麦穗》中,“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仍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两句,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

A.象征    B.隐喻

C.对比    D.蓄势

11、下列“意象”均出自食指的《相信未来》,其中表述不完整的是______

A.失望的灰烬    B.我的炉台

C.凝霜的枯藤    D.美丽的雪花

12、李爱杰这一人物形象出自______

A.《断魂枪》    B.《清水洗尘》

C.《雾月牛栏》    D.《亲亲土豆》

13、《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认为汉代艺术的本质是______

A.运动、力量、“气势”

B.精神、心灵、“个性”

C.行为、事迹、动态

D.巧、细、轻

14、熊召政在《重建诗意的生活》中指出,从道心出发,我们可以______

A.以利益至上的方式处理事务

B.合理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

C.让一个民族消沉下去

D.让一个民族亢奋起来

15、从语言体式和风格来划分,《菊花》属于______

A.事理说明文

B.事物说明文

C.科学性说明文

D.文艺性说明文

16、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______

A.中世纪早期

B.中世纪晚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17、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最擅长的写作体裁是______

A.小说、人物传记    B.戏剧、人物传记

C.戏剧、小说    D.诗、短论

18、“克隆羊”的诞生,难能可贵之处在于______

A.换进去的是受精卵

B.换进去的是未受精卵

C.换进去的是胚胎细胞核

D.换进去的是体细胞核

19、公文标题的组成部分是______

A.机关代字、发文年度、发文顺序号

B.发文机关全称、“文件”二字

C.发文机关、成文时间、印章

D.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20、消息区别于通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______

A.叙事准确、概括

B.叙事具体、形象

C.叙事时效性不强

D.叙事容量较大

第Ⅱ卷

二、词语解释及翻译题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翻译画线部分。每小题2分,共18分。

2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22、宾从杂遝实要津。

23、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24、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

25、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

26、大触其霉头。

27、明察秋毫。

28、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

29、刍荛之微,先民询之。

三、简析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提出的问题。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侯,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嚷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30、本段文字描写了五类“看七月半之人”作者欣赏哪一类?为什么?

31、作者描写五类人各有哪些侧重和突出?

32、本段文字的句式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提出的问题。

①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②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③在战争中我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④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⑤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⑥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作“布局”。⑦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⑧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⑨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

(节选自朱光潜《选择与安排》)

33、将上面这段文字用“||”分为三层(将“||”线标在答题卡上应分层的序号之间,如:①||②)。

34、本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作简单分析。

35、本段文字都用了什么材料的论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提出的问题。

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的平坦,像女人产后的肚皮,松弛而疲沓。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潮湿的地气和晨露,胖胖的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镜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小姝锐利地一声尖叫,瓷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的脚跟,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苦楝树叶子已经落尽,挂着一嘟噜一嘟噜黄白的楝枣子。黑尾巴喜鹊尖起长嘴,啄上几粒,立马吐出,苦得它直摇脑壳。

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伤口,流着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土里,有太阳的温度,暖洋洋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小姐姐蹒跚地去找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患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瓦盆里的豆一夜间长高,一根根黄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烂桃子似的双眼消肿了,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节选自阿慧《炸豆》)

36、第一处画线的句子描写了喜鹊啄食苦味的楝枣子,有怎样的作用?

37、第二处画线的句子说姐妹俩“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为什么?

38、你认为奶奶的眼病是被豆芽汤治好的吗?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提出的问题。

从前的人不是将这座城作为商品房来建造的,而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家来建造的,除非万不得已,没有人会在建房的时候就盼望着将来卖掉。比如朱家,那建水第一豪宅花了四十年的时间造,图的是代代相传,香火永续。就是一般人家也不含糊,一定要将自家的院落打造得地久天长。就在朱家对面,一个小户人家,白墙青瓦、轩窗朱门自不必说,就是天井的石阶上也要雕出花纹云纹,石头水缸上也要雕出画面,刻上格言、诗词;轩、窗、榭、廊、花台、照壁……都要照着古代诗词尤其是宋词描绘过的那种栖居经验、模式来经营。“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辛弃疾)“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这些院落就是一件件作品,人住在里面,出入于深宅大院、怪石水池之间,像演员在舞台上一样,是一种没有表演的表演。人生如戏,戏就是玩耍,玩不是玩物丧志,而是陆机所谓的“心玩居常之安”。

家是栖身之所,而不是囚室。仁者人也,人是语言动物,家要寓意,即所谓诗意地栖居。《康熙字典》说:“寓,托也,凡寄为托。托,凭依也,委也,信任也。犹假寄,托词。”是以家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托词之所。托词意味这个家是有含义的,有无相生的,不仅仅是实用,可以栖身,也可以玩乐、施教,而且神性、美好、真理、寓意都要时时刻刻在场,能够赏玩,能够陶冶,能够诗意地栖居。中国建筑的寓意一直沿袭着宋代到达高峰的那些“意”,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风花雪月,鸟语花香……持续千年。

建水人青出于蓝,按照江南已经经典化的居住模式,各家各户掂量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堪舆风水,考量天地、水井、寺庙,以及邻居的关系、距离,建造自己的屋宇。这些建筑都是代代相传的,因此包浆厚实,每个门槛都被时间之步踩塌了;每面墙都斑斑驳驳,原有的朱栏玉砌、雕梁画栋被时间大师亲手添上了各种各样的花纹,每块材料都藏着时间写下的“史记”。这就要看怎么理解文物了,这涉及世界观、审美观,如果从孔子的立场出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么,建水城至今依然是那位叫作颜回的人可以“不改其乐”的地方。如果从“维新”的立场出发,那么建水就是落后于时代、陈旧潦倒的鄙陋之邦,拆不足惜。

直到今天,建水域依然是个文质彬彬之城,老人依然可以将故乡作为养老院而终老;盲人、残障者在其中不必害怕;儿童穿过小街小巷,日日受到长者教育、熏陶;邻里彼此关照……建水本来就是为过日子而建造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在古代中国,这种理想不是书面上的教条,而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材料、格局、形式、制度……“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置两只椅子,才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程颐)一切都是寓意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从来不是教条,各种设施、细节都是为着一次次的“四美具(美景、赏心、乐事、良辰),二难并(贤主、嘉宾)”。美即好在。这种置身于材料、格局的美,实用是材料的实用,美是材料之美,天人合一,无法将实用与美分开。因此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时代也无法摧毁建水。风尘仆仆的旅游者来到这座城里,满脸困惑,这是要参观个什么哟,如此庸常、落后、古板,完全不合时宜。他们发现,建水不像商品房,什么人都可以住。建水,没有文化的话,还住不来,面对随处可见的描金绘彩的屋檐房梁、楹联牌匾、壁画石刻,到处有截取自《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的句子诗行,住在里面却两眼一抹黑,只是睡觉吃饭的话,人会自惭形秽。我曾在一大院里遇到一位住户,这院子不是他造的,他是后来被分派进去的,正在厢壁下乘凉,那壁上是宣统三年用楷书抄写的话:“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敏练者无轻浮之状。”(金缨)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一一录晋陶渊明句。”

(节选自于坚《建水记》)

【注】建水,云南省的一座古城。

39、根据选文,概括中国建筑文化意义上“家”的内涵。

40、画线句子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立场?

41、选文引用很多古诗文的效果是什么?

四、作文

(60分)

42、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份合格的会议通知,要求结构完整,格式正确。

会议名称:××大学文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

会议依据:经学院研究决定

会议召集人:××大学文理学院学术委员会

会议时间:3月18日(第三周星期五)下午2:10

会议地点:行政楼2楼会议室

会议内容:1.布置和安排20XX年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

2.审议《××大学文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第三轮讨论稿)。

应参会人员:全体学术委员会委员

43、根据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读书有用或无用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网上有这样一条回答:很多人高估了读书的效果,比如有人觉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之类的。其实,读书只能让人明白,命运之所以是命运,就是因为它不可改变。但读书也同时被低估了。很多人低估了它疗伤的能力。很多好书,早些年读下去,就像是在心里种下疫苗。大多数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百毒不侵是因为内心强大,却不知道,其实是曾经种下的疫苗在悄然为你提供抗体。

读书到底能得到什么?其实什么都得不到。就像拿着竹篮去打水,无论你打多少次,都得不到水。但最终你会发现,篮子变得越来越干净。

你才明白,原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并不是一场笑话。整件事情从一开始,意义就在于把篮子洗干净。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