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师围绕“英雄悲剧”主题向学生推荐中外戏剧,下列作品均适合的是( )。
A、《美狄亚》与《雷雨》
B、《瓦尔登湖》与《西厢记》
C、《俄狄浦斯王》与《红楼梦》
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与《赵氏孤儿》
2.教研组围绕“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为学生推荐阅读学习材料,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 )。
A、徐志摩《再别康桥》
B、巴金《小狗包弟》
C、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D、铁凝《哦,香雪》
3.实施《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建立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作品原文、背景资料、视频音频、交流论坛等资源,下列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加重学生负担,削弱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
B、学习资源散乱,不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C、开放式学习便于交流分享,有助于拓展阅读视野
D、利用网络平台阅读小说,可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
4.教学古诗词复习课,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以“竹”为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B、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C、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班级开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为学校新建的凉亭推荐楹联,以鼓励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下列适合的是( )。
A、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6.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包含“词类活用”的语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B、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C、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公冶长》)
7.教研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研讨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共性特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B、贯穿高中学段,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边界
C、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发展语文思维的载体
D、突出方法和技能,是学好其他任务群的基础
8.教学“成语运用”专题课,教师提供例句要求学生辨析,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恰当的是( )。
A、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所遁形了。
B、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C、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D、某地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9.备课组围绕教材使用建议“根据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发展”展开研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情境就是指生活情境,不能用虚拟场景来创设学习情境
B、每个学习任务群各自蕴含独立的目标,合并在一起可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C、学习任务群实施应多样化,需要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活动
D、每个学习任务群有基础目标和刚性要求,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覆盖和实施
10.阅读某地语文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
插图一(《药》)
插图二(《边城》)
对上述试题测试意图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联系作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B、结合作品,考查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
C、分析插画,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D、图文结合,提高学生的深度探究能力
11.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按照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本周继续完成实用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计划。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优秀新闻的标准选择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并各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各组的推荐理由,在班级内展示、交流。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写作任务,大家有什么建议?
教师1:学生应该明确优秀新闻的标准,梳理并交流优秀新闻标准的内涵。
教师2:学生还需要把握消息和通讯这两种文体各自的特点。
教师3:学生要写好推荐书,需要有充分的推荐理由,还得掌握推荐书的格式。
教师4:另外,学生展示和交流推荐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语言表达富有抒情性是优秀新闻的主要标准
B、学习消息和通讯有助于学生认识新闻文体特征
C、推荐书的理由应该凸显消息和通讯的审美价值
D、交流优秀新闻标准是写作任务的关键学习内容
12.阅读《葡萄月令》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行云流水,文中有多处短句,大家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然后,请葡萄上架。”一气呵成,非常凝练。
生:“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这是典型的短句,节奏紧凑,表现出农事的繁忙。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作者特别喜欢用短句,语言简洁、干净,具有特殊韵味。使用短句还可以产生“似断实连”的效果。比如,作者写葡萄花的时候插入了苹果花和梨花。写葡萄花的句子看似断了,但仔细琢磨其实没断。
对上述教学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分析短句的表达效果,能够归纳出作品语言的整体特征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短句,能够深入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C、在体会句意似断实连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D、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有助提升语言品味能力
13.新闻单元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教师大多按照典型的新闻作品来教学。其实,这篇新闻的语言极具个性特色,使用了许多“否定表述”。为分析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
1.从否定表述中看写作角度。在介绍奥斯维辛历史之后,作者用了一个否定判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里的“并没有”能引发读者哪些思考?
2.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情感。在介绍参观者感受的时候,作者大量使用否定句:“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等。这些否定表述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从否定表述中看作品主题。结尾用否定句收束全文:“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一否定表述,除了呼应题目之外,还有哪些作用?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否定表述体现了新闻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型特点
B、否定表述所产生的语言效果使本文成为新闻名篇
C、否定表述可以作为分析情感和主题的教学切入点
D、否定表述为新闻主题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创新视角
14.阅读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阅读与阅读教学虽然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阅读既可以是混合众多目标的博览,也可以是目标集中的研读,还可以是毫无目的的浏览。阅读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的教育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目标不能简单等同于阅读目标。事实上,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认识有偏差,尤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鉴赏与拓展等活动环节,都存在目标设置含混不清的问题。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阅读教学目标比阅读目标更有研究价值
B、阅读目标比阅读教学目标更加复杂多样
C、研读和浏览是落实阅读目标的核心路径
D、鉴赏与拓展需要考虑阅读教学目标指向
15.阅读《荷花淀》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体现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如果这样说:“你走我不拦你,好好干吧,家里有我呢!”会不会更好?
生:不好,不符合水生嫂的性格。原文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
师:是的,水生一走,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得压在水生嫂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可能的。有人说,当年印刷厂将句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孙犁知道后说:“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孙犁为什么这么说?谁能读一读,对比句号和逗号的不同。(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流畅。但没有把二者的区别读出来。我来给大家表演朗读一下。(配合不同神态和肢体动作表演)
师:由此可见,用逗号强调“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比较标点符号意在重点关注语句自身的矛盾冲突
B、揣摩人物心理和神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C、变动文本标点符号都会对文意造成“原则性的错误”
D、朗读和表演有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17题共20分,第18题8分,第19题12分,共40分。
(一)
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第16、17题。
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
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一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亲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熟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
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
正因如此,“仁”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仁”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仁”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16.请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的教学意图。
17.请评析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帮助学生复习《论语》的利与弊。
(二)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8-19题。
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①无数的雨夜,无数的彷徨,当我再一遍遍地读起那首诗《未来》,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关于苦难的今天与迷茫的未来。我想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今天的动力,我想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②诗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你可见到那些年华,感到那段流年沧桑,钱学森回国,在中国手无寸铁、一穷二白之时,心怀“两弹一星”的伟大梦想。经过几十年契而不舍的研究,一声惊雷,响彻世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心忧中国人的温饱困境,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试验和攻艰,杂交水稻,横空出世。一次次的试验成就了伟大的梦想,他们心怀明日、奋进今日。
③诗人说:“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当是浩瀚不凡。”你可听到那些呐喊,想到那段光辉岁月。1919年的中国,激荡着救亡图存的旋律。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人们开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历史的舞台上交响融合。2019年的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抵砺前行。我们立足当下国情,只争朝夕地抓住改革的关键时期,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今天的中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明天的中国,必将实现伟大的梦想。
④对于每个国家、每个人而言,今天是当下努力攀峰之日,坚持不懈;明天则是位于巅峰之时,俯视群山,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心怀远方,追逐梦想。今日心怀希冀,明日便坚定前行。今天足够努力,明天便收获丰硕。
⑤人在世间,如一叶扁舟浮沉于沧海之中,今天是船桨,明天是灯塔,我们不应错失今日、亦不放弃明天。
18.请从第②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19.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0题20分,第21题20分,第22题25分,共65分。
(三)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20—22题。
课文原文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的一篇文章,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究与练习】。
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作品。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写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泰山上的情感,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